顯示具有 敘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敘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敘事王子 擁抱不完美

敘事王子 擁抱不完美
中央廣播電臺 臺北國際資訊站節目 愛的GPS單元 2013/11/26
主持人/王筱鳳 (sfw811@gmail.com) 網路影音/張欽嵐 合作/心靈工坊
周志建 老師雅號「敘事王子」。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擅長說故事、聽故事,有二十年豐富的諮商實務經驗,敘事治療是­他的專長,也是最愛。
他是最早將敘事治療大量運用在台灣臨床諮商實務的在地心理師,這十年來更致力於將敘事­治療在台灣深根及普及化,每年舉辦的敘事工作坊及講座將近八十場次以上。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以人文關懷為宗旨的心理工作者,他的一生,不走主流路線,只堅持走­自己的路,相信「只有生命可以改變生命」,用極大的生命熱情從事諮商與教育工作。
他是一個要自由的人,不想被體制綑綁,所以從沒打算在大學裡任教,他選擇當一個「自由­」的心理工作者,並創辦「敘事私塾」致力推廣敘事諮商與生命教育。
著有《故事的療癒力量》、《擁抱不完美》。
1、不完美為何是一個禮物?
2、如何認回每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自我敘說療癒篇)
3、如何認回不完美的母親(故事療癒篇)
4、如何在不完美中,看見美好的生命(敘事實踐篇)
5、如何擁抱不完美,與自己和解?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要怎麼去看支線故事

這敘事和個人成長,我剛才聽了,有點不明白。因為自己的支線故事,如果自己能夠正確地看待,那恐怕它就不是支線故事。 自己去個人成長,好像……熙娟老師您看:就是比如我們交流的時候,您能看到我的支線故事。那讓我自己我去發現自己,我覺得什麼事情我是悲慘的。我覺得這個事情怎麼又讓我碰上了?所以我是這個想法。 我怎麼能知道:這個既是壞事兒,也是好事兒。如果我有這種這種樂觀的精神,就不會是壞事兒。 還是沒聽太明白:敘事,伴著自我的成長,這個是有難度的。除非有你這樣一個督導,我把我的事情說出來,你呢就不斷地發現支線故事然後重新,這可能對我有幫助。自己看自己,能看得懂嗎?……(注:沒聽清楚)我是有這問題。熙娟老師您看。 吳熙娟老師:好!好!非常好的問題,謝謝你的分享。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支線故事,支線故事是需要一時間去分析和體會的。 我們一般人像我自己沒有學敘事的時候,我看事情比較是主線故事、看問題的故事,看了半天也看不到支線故事。那今天因為是用敘事講自我成長,我就把支線故事拿出來,然後邀請大家用這個思維來陪伴自己。 可是要能夠看支線故事,的確需要一些時間、需要對敘事有一些學習。不然後的話,不容易看。那個要看每個人和敘事的緣份。如果緣份多的話,就可以從支線故事。 那怎麼去看支線故事?那剛才提到覺得生活很悲慘,那敘事就會外化悲慘。然後去看:“這個悲慘是怎麼來的?”然後“你在悲慘裡面怎麼生活的?”“是如何一路活到現在?”然後“如何在悲慘裡還會讀書?”“還會做一些事情?”敘事會去瞭解:你是面對悲慘生命的主人跟專家。 而一個人,我們覺得悲慘,就是悲慘,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然後是不好的、是負面的,可是敘事,它,你學了那麼久,人雖然這麼悲慘,可是全世界好多人都在經歷。可是敘事會看:一個人悲慘,她是怎麼過日子?一個人在悲慘裡面是怎麼經歷生活的?然後他是怎麼活?活到現在的?他是怎麼去幫助自己?一個人在悲慘裡面,是怎麼還可以微笑的?然後一個人在悲慘裡頭,怎麼還可以去幫助那麼多的人? 那所以就是如果敘事裡有機會多接觸,就會有這個思維:“我在悲慘中的不容易”,“我不等於悲慘”,外化。“悲慘對我的影響”、“我對悲慘做了怎麼樣的努力?”“我怎麼往前走?”“有時候因為悲慘讓自己無力的時候,我又怎麼和悲慘在一起”?然後就從悲慘裡面去找到人們在悲慘裡的辛苦、人們在悲慘裡的不容易、然後去見證人們在悲慘裡的比較寶貴的力量。所以那個是那樣子的時候。 今天是講自我成長,所以我對敘事這些都是要學一段時間。所以你這個疑惑是很自然的。還有沒有什麼想說的?我剛才那麼說,你聽到了的感想是什麼? 學員:熙娟老師,我基本上聽明白啦。這就是什麼呀?說句實話,敘事,它也就是一個態度。(吳熙娟老師:是。)態度的改變,我剛才想:自己用敘事對待自己,能有多少改變? 如果有熙娟老師您在,我想很快一個悲慘的人就會變得很樂觀啦。(吳熙娟老師:我不知道。)我呢,在想讓一個悲慘的人,給她一本教材,敘事。看完了以後,她能有多少變化?所以這個東西還是要別人看到,然後改變、挖掘之後呢,你態度可能是因為這樣改變。不要然,自己去挖掘自己,我覺得很難的!我就這麼點想法。 吳熙娟老師:好,好!如果覺得自己去挖掘自己很難,那的確要看有誰可以陪我們?那我自己在臺灣,我感到到我很多的學生,他們學敘事去跟個案工作,然後他們用敘事。因為就邊學邊體會,然後也開始看到自己跟自己的關係開始在改變,然後就是一個緩緩地歷程。那我覺得可能對敘事,有些人是用寫的方式來訪問自己,因為我們寫日記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想法。那他們用寫的。有時候,他們學敘事的好朋友,大家都學敘事,彼此訪問、然後彼此去陪伴彼此,因為還是需要人。我還是很珍惜:這樣子的分享並不代表只有靠自己是唯一的方式。我還是會去覺得說:如果我們看有人陪去看,是對我們很重要,那就要有人伴。不要勉強自己要自己一個人。因為我們有時候在關係裡面比較能夠看到更多的自己,然後有時候看自己的確是不容易。所以就看什麼方法對自己比較好,不一定要完全靠自己。這樣子。你還有什麼別的想說的?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吳熙娟老師:支線故事的豐厚

吳熙娟-敘事個人成長(2)

吳熙娟老師:然後支線故事的豐厚在敘事裡面就說:
我們要怎麼去珍惜每一個人的故事,尤其是平日較不被看到的故事。

敘事會去看說:那在要求自己要好之外,這個人是怎麼努力的?那這個人怎麼樣子到現在還沒有放棄?就是看平常比較沒有看的故事、然後是會比較有力量的故事。

你問得好,他就答出來了,然後孩子就有力量。

所以支線故事就是一種透過敘事的思考,怎麼樣讓人們見到以前沒有經驗過的故事?然後敘事相信:不一樣的故事,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力量。

這樣子的支線的豐厚、這樣的力量,會支持人們渴望中的成長:當我們每一個人都慢慢看到以前沒有看到自己或是慢慢去建立以前在關係中沒有體會的關係,都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要去珍惜每個人的地方性故事。所以每一個的故事是重要的。

所以人們要想一想:每個人有哪些支線故事是沒有被看到的?然後那個對自我也會有很多的幫助。

敘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學派-吳熙娟

吳熙娟-敘事個人成長:敘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學派,然後它說故事,很不一樣。它非常珍惜人的聲音、人的想法、人的故事,它的珍惜是透過好奇的方式來瞭解。所以當我在跟人們用敘事做對話的時候,我都會思考:我可以好奇什麼?我可以問什麼樣的問題?讓人們有機會去分享他們也許沒有機會分享的故事。

它不只是聲音、其實它更重要的是理念跟哲學觀。

在美國學的敘事,美國很多男性都在做敘事。然後他們的風格很多種,有的也挺好玩的、有的很有趣。然後就很多元,所以在敘事裡面可以有很多的空間。那對我來講,我就做自己。我講話是這個樣子,沒有辦法用別人的方式表達。我想每個人都用自己舒服、喜歡的方式表達。那我覺得這個就是這個感覺:怎麼樣把把理念表達出來?然後對聲音怎麼表達,這個沒有關係。然後我們的聲音在那裡,我們就帶著這樣的心去跟個案工作。

學敘事的時候,主要思考的是怎麼樣子透過敘事去陪伴個案。敘事它好像不是一個學派,它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是一種哲學觀。然後如果這個思維和哲學觀我們可以跟它整合的時候,對於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會有很大的衝擊,也會有一些變化。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敘事治療之問題外化的對話

敘事治療之問題外化的對話 諮商輔導中心 邱瓊慧老師
http://www.student.fcu.edu.tw/wSite/public/Data/f1247723734360.pdf
後現代的治療取向中,敘事治療在近幾年被廣泛地論述與推廣, 其中很重要的概念之一,便是將「人」與「問題」分開,藉此避免為 當事人貼上負面的標籤後,會消弱其面對問題的意願與能力,同時拒 絕當事人以「我就是這樣的人」為藉口,進而學習承擔改變的責任。

當事人尋求協助時,所有的思緒、感覺都沉浸在問題的故事中,他們 往往不認為自己是可以改變或可以選擇的;透過「問題外化」的釐清 過程,當事人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所面臨的處境或問 題,也因此帶來改變的契機。 

舉例來說,A同學因為情緒暴躁而影響了人際關係,他雖然很想 改變,卻認為脾氣說來就是來了,自己完全沒有抵抗能力。

透過下列 的問句引導,A同學有機會「較細緻」地檢視自己與暴躁情緒之間的 關係,進而重新選擇或修正展現情緒的方式。

下列問句中的「它」, 即代表當事人想要處理的情緒或問題:

 1. 什麼樣的人或事會讓你感覺到它的出現?(釐清問題發生的前 因,藉此帶來避免重蹈覆轍的可能)

 2. 如果要用一個具體的形象來代表它,你會用?(藉由象徵的手 法,探索問題的多元面向)

3. 如果它能夠說話,它會跟你說些什麼?(釐清當事人是否有不合 理或不適應的思考模式)

4. 它所說的話及它的樣子,會讓你聯想到生命中的哪些人或哪些經 驗?(探索問題與早期經驗的關係)

 5. 當它出現時,你會有哪些不同或改變(生理、想法、感覺與行 為)? (釐清當事人遭受的影響層面有哪些)

 6. 它的出現,讓你最不舒服或是最不喜歡的影響是?(針對影響的 層面進行評估,強化改變的動機)

7. 它的出現,曾經為你帶來哪些好處?(釐清抗拒改變的潛在原 因,進而思考選擇替代行為)

8. 有哪一次,你沒有(或比較不會)受到它的影響,那次是因為外 在環境的改變?或是你自己有些不同?(尋找例外經驗)

 9. 你希望自己和它的距離或關係,可以有怎樣的改變?(確認改變 的目標)

10. 你打算如何開始改變?(擬定改變的計畫)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

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


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21384

作者: 麥克.懷特
原文作者:Michael White
譯者:黃孟嬌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08/11/28
語言:繁體中文

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最重要的代表作!
凝鍊敘事治療工作實務技巧與探索之精華!
  麥克.懷特在本書詳介敘事治療實務的六大技巧:外化對話、重寫對話、重組會員對話、定義式儀式、突顯特殊意義事件的對話、鷹架對話,及清楚說明如何在臨床工作中應用這些技巧。為了因應需求,麥克明確地展示這些年來用過的地圖,使他發展出來的治療過程更為透明,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旨在:
◎以協助找到非特定、非事先決定的目的地。
◎清楚指出各種不同的路徑,可以引領我們到想去的地方。
而且這些路徑可以系統化,成為經常出現的常客。
◎開啟各種和人們互動的可能性,讓他們得以探索自己生命中一向受到忽略的範疇。
  麥克.懷特相信地圖形塑出治療的探索之路,使治療師的工作與個人生活中發展出的故事都更為豐富,可以成為靈感的來源。
作者簡介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
  出身醫療社工,因傳統取向治療方式缺乏人性而離開醫院,並發展自己的社區助人工作。他是敘事治療最強而有力的偉大推手,創立「杜維曲中心」(Dulwich Centre),進行諮商、推廣敘事治療和社區活動輔導,並因與弱勢的澳洲原住民、社區居民及多元性別族群一起工作,而使他的治療實務具「草根」性。
  麥克定期在杜維曲中心主持敘事治療集中訓練課程,也在北美洲、中南美洲、歐洲、北歐、亞洲及非洲為專業聽眾開設以諮商及社區工作為主題的工作坊。
  麥克在家庭治療領域中因探索治療的敘事隱喻而享盛名。他於二○○八年一月成立阿德雷德敘事治療中心(The Adelaide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此中心設立的目的是進一步發展敘事的實務工作。目標是為社區提供諮詢服務,以及為個人、夫妻、家庭、團體與各種社群開設相關議題的訓練工作坊。他同時期望能支持探索社會及人類領域在近來發展中的含意及諮商實務工作。阿德雷德敘事治療中心期望未來能繼續執行這些計畫。
麥克於二○○八年四月因心臟病過世。
  麥克以敘事治療為主題的出版著作,包括與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合著的《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與艾莉絲‧摩根合著的《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以上心靈工坊出版),以及過世前甫出版、總結過去二十多年來治療探索的大作《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張老師文化出版)。

網路找到的試看版: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吳熙娟用敘事心理學營造幸福婚姻

吳熙娟用敘事心理學營造幸福婚姻(1)(2)




敘事治療———精妙的隱喻

有一個人罹患憂鬱症來到我這裡,我曾問他:憂鬱症是什麼時候來到你身上的?而傳統的問法卻是:你什麼時候開始憂鬱的?

這兩者有何不同?差別在於前者指的是憂鬱是外來的,既然它是外來的,它當然也可以去除,對大家而言,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有一個小女孩坐在美術教室裡,在繪畫課程結束之後,她還是沒有辦法離開,為什麼呢?因為她的圖畫紙還是空白的,老師感覺很奇怪過來告訴她:「哇,這個暴風雪裡面有一隻北極熊!」

小女孩生氣的說:「我就是不會畫!」

老師說:「那你就畫幾筆,看以後會變成什麼?」

小女孩拿起筆點了幾下說她畫好了。

老師拿起紙來看了老半天,而後推到小女孩面前說:「請簽名。」



想著,我隨便點幾下的畫竟然會被貼到牆上展示,如果我更加用心的畫,我可以畫的更好,因此她打開水彩盒開始畫畫。

她開始研究各種顏色的點,從小點到大點都有,不停的實驗、繪畫,老師稱讚她好棒,這麼有創意,可以將各種的點做變化,因此打算替她辦畫展,不久之後她的畫在學校中造成轟動。

重寫故事: 未來圖像的故事敘說

The meani ng of meani ngs: ACTION 
重寫故事: 未來圖像的故事敘說 
“The future i s not somethi ng we enter. 

The future i s 
somethi ng we create. ” 
-Leonard Sweet 
講師 : 金樹人教授 
台灣師大心輔系教授 

書寫文字的魔力 
 
老故事與新故事 
 
老年的我寫信給現在的我 
 
證書 
 
名片 
 
繪圖 

老故事與新故事 
 
老故事: 現在充滿問題的我 
 
From thi ck to thi n 
 
問題的外化: 老故事失靈的時候 
 
新故事: 未來期待的我 
 
From thi n to thi ck 
 
Re-memberi ng 

敘事療法外化問題練習

敘事療法外化問題練習


外化問題練習
來源:中國敘事療法研究網作者:京師博仁王老師

(Statement of Position Map no. 1 立場地圖1 )

 

    兩個人一組

    想一件生活或工作中的一個小問題(不要把“人命關天”的大問題拿來談,因為我們在這裡無法處理)

      讓來訪者給諮詢師講述問題的情況,然後諮詢師根據以下指南提問。每一類問題都有一些後續的問題。

1.       命名問題
a.       充分描述問題
b.       了解問題在來訪者生活中的發展過程
c.       商量著給問題取一個名字。
·   可否詢問一些關於問題的細節和背景?
·   能否詳細描述一下問題?
·   這個問題出現之前和之後有過什麼想法和感受?
·   這個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   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這個問題出現得比較多?
·   你可以給這個問題取個名字嗎? 或者剛才您提到的A ,B 或者C (在訪談中來訪者所提到的問題名稱)是否可以作為問題的名字呢?
2.       探討問題產生的影響或者有關影響的問題
a.       問題對來訪者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

b.       問題對來訪者生活的導向、希望和夢想

c.       問題的種種伎倆

d.       問題使用的語氣語調和內容哪些最有說服力

e.       誰是支持問題的——也就是說,什麼人、什麼力量是和問題站在一邊的

·   (問題的名字)對你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   (問題的名字)對你的人際關係有影響嗎?如果有的話,會影響你和誰的關係,如何影響你們的關係?
·   這個(問題的名字)對你的工作有什麼影響?
·   (問題的名字)對你生活的哪些其他方面有影響?
·   (問題的名字)對他的生活有什麼居心?
·   (問題的名字)使用什麼策略來說服你聽從它的命令?
·   (問題的名字)會不會誘惑你或者恐嚇你去做(問題的名字)希望你做的事情?
·   (問題的名字)給你設定了什麼計劃?
·   (問題的名字)會讓你做出什麼樣的行為、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和觀念?
·   (問題的名字)想告訴你什麼,或者想讓你相信它看待事物的什麼觀點?
·   (問題的名字)會召集什麼人來增強它們的力量,幫助它們實現目標?
·   (問題的名字)讓你如何看自己?
·   (問題的名字)會利用你生活中的什麼特點或者背景
·   (問題的名字)使用什麼例子讓你相信他的目標是對的?
 

3.       評估問題的影響- 請來訪者對問題選擇自己的立場
·   你怎麼看(問題的名稱)對你的生活的影響?
·   你對這種影響有什麼感覺?

·   這種影響是積極的、消極的?既是積極的又是消極的,還是兩者都不是?

·   你覺得這種影響是可以接受的還是不可以接受的?或者兩者都有?能否具體說說?
·   所以你對問題對你的影響是一種什麼立場?
 

4.       論證評估——在問題及其影響和願望、目標、希望、夢想、價值、原則、決心和信念之間的關聯
·   為什麼這種影響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   你為什麼會這麼看這種影響呢?

·   可否跟我講一個你生活中的故事,幫我理解你為什麼對問題採取這樣一種立場?

·   What values, preference, goals, dreams or commitments is this preference connected to? 這種傾向性與哪些價值、期望、目標、夢想和決心有關?

尚德_敘事療法初級

尚德_敘事療法初級

目錄

o  理論淵源

o  八種假設

o  四大技巧

o  敘事諮詢師的基本功

 

學習敘事的態度

o  我們不是學技術與療法,而是學態度,學人生的態度

 

o  以讓我的生活敘事化為前提

 

o  從現在、從我、從我的親人 敘事開始

 

o  你的心靜下來了嗎?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吳熙娟老師敘事療法工作坊影片和 課堂筆記整理全

敘事療法工作坊視頻影片

敘事療法31影片


吳熙娟老師敘事療法工作坊 課堂筆記整理

敘事治療作為後現代心理諮詢與治療的重要方法,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武器之一。從2006年臺灣敘事治療大師吳熙琄老師,第一次通過“華夏心理教育中心”將敘事治療帶入大陸,短時間內敘事治療得到極大普及與推廣。

用敘事陪伴你的個人成長 吳熙娟老師

用敘事陪伴你的個人成長 吳熙娟

文章來源:網路整理轉貼
2010324日(在華夏心理)(逐字稿)
好!大家晚安!很高興看到大家。
大家聽得到嗎?聽得到,就好!很高興可以和大家在一起。我昨天剛從臺灣飛過來,休息了一個晚上,就覺得體力有恢復。今天很高興可以看到你們,我平常都是在臺北的家督導,然後看不到大家、對著電腦講話。今天可以看到你們,覺得非常好。
今天的題目是“用敘事陪伴你的個人成長”這是一個我很喜歡的題目。我想問一下大家跟敘事的那個關係。有這個地方,你們看過敘事網路課程的請舉手。所以有好幾位。謝謝!有上過落地工作坊的,也舉手。謝謝!有今天第一次接觸敘事的請舉手。OK!所以有一些新的夥伴。

然後我看看我們,哇!有這麼多人參加。那我還要跟大家問好。雖然我看不到你們的臉,你們散佈在不同的地方,也要跟大家問好!
還是一樣要跟大家說:因為現在也想跟在家裡頭的人說一些,就是:還是很謝謝大家在忙碌了一天工作之後願意不管是坐在這邊還是繼續來聽這個課。我每次都跟大家說:如果你還沒吃晚餐,就把飯、菜拿過來吃。如果在現場,你趕著來還沒吃晚飯,你包包裡有一食物,就拿出來吃。然後我常常說我喜歡看大家吃東西,因為我覺得吃東西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