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敘事療法實踐地圖

敘事療法實踐地圖

故事的療愈力量

故事的疗愈力量
故事的療愈力量(完)

敘事王子 擁抱不完美

敘事王子 擁抱不完美
中央廣播電臺 臺北國際資訊站節目 愛的GPS單元 2013/11/26
主持人/王筱鳳 (sfw811@gmail.com) 網路影音/張欽嵐 合作/心靈工坊
周志建 老師雅號「敘事王子」。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擅長說故事、聽故事,有二十年豐富的諮商實務經驗,敘事治療是­他的專長,也是最愛。
他是最早將敘事治療大量運用在台灣臨床諮商實務的在地心理師,這十年來更致力於將敘事­治療在台灣深根及普及化,每年舉辦的敘事工作坊及講座將近八十場次以上。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以人文關懷為宗旨的心理工作者,他的一生,不走主流路線,只堅持走­自己的路,相信「只有生命可以改變生命」,用極大的生命熱情從事諮商與教育工作。
他是一個要自由的人,不想被體制綑綁,所以從沒打算在大學裡任教,他選擇當一個「自由­」的心理工作者,並創辦「敘事私塾」致力推廣敘事諮商與生命教育。
著有《故事的療癒力量》、《擁抱不完美》。
1、不完美為何是一個禮物?
2、如何認回每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自我敘說療癒篇)
3、如何認回不完美的母親(故事療癒篇)
4、如何在不完美中,看見美好的生命(敘事實踐篇)
5、如何擁抱不完美,與自己和解?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不同時空的見證

用老年的自己去感謝現在的自己(常常我們會請大家用八十歲、七十歲的自己,去感謝現在的自己) 年老的你看到現在的你的不容易,他會如何被你感動?他可以如何向你學習,他會如何感謝(現在的)你? 當現在的你被老年的你珍惜和見證後,可能為現在的你帶來什麼? 這樣子的見證會帶來力量,也會讓我們對自我成長有一些新的體會。因為力量總是帶來新的想法。然後呢,老年的你可以寫信給年輕的你,跟現在的你說話。今天也有跟一些跟蠟燭說話,就是不同時空的對話。

解構主流文化是唯一真理的量尺

解構看到人們因櫃架束縛,試著陪伴人們檢驗櫃架的試用性 櫃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當在地方性的思維不被允許而被壓制時,櫃架對當事人的要求可以開始被質疑。 敘事強調很多問題可能都和文化的櫃架相連,因此定義問題的文化櫃架有必要被檢驗 解構就是不帶著唯一的量尺去看自己跟看世界,願意去思考說:會不會有一些方式也在擠壓我們?然後我們要怎麼樣用不一樣的思考解構主流文化是唯一真理的量尺。那因為今天時間關係,今天我就不多說,大家可以慢慢去體會。解構簡單說就是好奇,不再帶著原來的想法去說:這個怪怪的、這個不對!而是放下原來自己的想法,去對很多事情好奇。如果簡單說。 解構練習:讓人們回歸到無條件式的看自己 在你成長的環境中和過程,是什麼定義你是一個成功者?(你對這些定義的看法是什麼?) 這些定義(會)幫助你的地方是什麼? 這些定義(可能會)限制你的地方又是什麼? 有那些個人或家庭對人的定義是不在大環境定義之內的? 這些你個人或家庭對人的定義會讓你看到自己什麼是大環境定義下看不出的? 也就是不是要否定大環境,而是去看這些主流的方式裡面是不是有些東西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可是如果沒有幫助,對我們的限制,我們去怎麼思考?好像你剛剛也有提到,……也有提到:“好像要勇敢地面對也許跟外面不一樣的東西。”所以你就在解構啦。解構要有很多勇敢,不容易!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要怎麼去看支線故事

這敘事和個人成長,我剛才聽了,有點不明白。因為自己的支線故事,如果自己能夠正確地看待,那恐怕它就不是支線故事。 自己去個人成長,好像……熙娟老師您看:就是比如我們交流的時候,您能看到我的支線故事。那讓我自己我去發現自己,我覺得什麼事情我是悲慘的。我覺得這個事情怎麼又讓我碰上了?所以我是這個想法。 我怎麼能知道:這個既是壞事兒,也是好事兒。如果我有這種這種樂觀的精神,就不會是壞事兒。 還是沒聽太明白:敘事,伴著自我的成長,這個是有難度的。除非有你這樣一個督導,我把我的事情說出來,你呢就不斷地發現支線故事然後重新,這可能對我有幫助。自己看自己,能看得懂嗎?……(注:沒聽清楚)我是有這問題。熙娟老師您看。 吳熙娟老師:好!好!非常好的問題,謝謝你的分享。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支線故事,支線故事是需要一時間去分析和體會的。 我們一般人像我自己沒有學敘事的時候,我看事情比較是主線故事、看問題的故事,看了半天也看不到支線故事。那今天因為是用敘事講自我成長,我就把支線故事拿出來,然後邀請大家用這個思維來陪伴自己。 可是要能夠看支線故事,的確需要一些時間、需要對敘事有一些學習。不然後的話,不容易看。那個要看每個人和敘事的緣份。如果緣份多的話,就可以從支線故事。 那怎麼去看支線故事?那剛才提到覺得生活很悲慘,那敘事就會外化悲慘。然後去看:“這個悲慘是怎麼來的?”然後“你在悲慘裡面怎麼生活的?”“是如何一路活到現在?”然後“如何在悲慘裡還會讀書?”“還會做一些事情?”敘事會去瞭解:你是面對悲慘生命的主人跟專家。 而一個人,我們覺得悲慘,就是悲慘,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然後是不好的、是負面的,可是敘事,它,你學了那麼久,人雖然這麼悲慘,可是全世界好多人都在經歷。可是敘事會看:一個人悲慘,她是怎麼過日子?一個人在悲慘裡面是怎麼經歷生活的?然後他是怎麼活?活到現在的?他是怎麼去幫助自己?一個人在悲慘裡面,是怎麼還可以微笑的?然後一個人在悲慘裡頭,怎麼還可以去幫助那麼多的人? 那所以就是如果敘事裡有機會多接觸,就會有這個思維:“我在悲慘中的不容易”,“我不等於悲慘”,外化。“悲慘對我的影響”、“我對悲慘做了怎麼樣的努力?”“我怎麼往前走?”“有時候因為悲慘讓自己無力的時候,我又怎麼和悲慘在一起”?然後就從悲慘裡面去找到人們在悲慘裡的辛苦、人們在悲慘裡的不容易、然後去見證人們在悲慘裡的比較寶貴的力量。所以那個是那樣子的時候。 今天是講自我成長,所以我對敘事這些都是要學一段時間。所以你這個疑惑是很自然的。還有沒有什麼想說的?我剛才那麼說,你聽到了的感想是什麼? 學員:熙娟老師,我基本上聽明白啦。這就是什麼呀?說句實話,敘事,它也就是一個態度。(吳熙娟老師:是。)態度的改變,我剛才想:自己用敘事對待自己,能有多少改變? 如果有熙娟老師您在,我想很快一個悲慘的人就會變得很樂觀啦。(吳熙娟老師:我不知道。)我呢,在想讓一個悲慘的人,給她一本教材,敘事。看完了以後,她能有多少變化?所以這個東西還是要別人看到,然後改變、挖掘之後呢,你態度可能是因為這樣改變。不要然,自己去挖掘自己,我覺得很難的!我就這麼點想法。 吳熙娟老師:好,好!如果覺得自己去挖掘自己很難,那的確要看有誰可以陪我們?那我自己在臺灣,我感到到我很多的學生,他們學敘事去跟個案工作,然後他們用敘事。因為就邊學邊體會,然後也開始看到自己跟自己的關係開始在改變,然後就是一個緩緩地歷程。那我覺得可能對敘事,有些人是用寫的方式來訪問自己,因為我們寫日記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想法。那他們用寫的。有時候,他們學敘事的好朋友,大家都學敘事,彼此訪問、然後彼此去陪伴彼此,因為還是需要人。我還是很珍惜:這樣子的分享並不代表只有靠自己是唯一的方式。我還是會去覺得說:如果我們看有人陪去看,是對我們很重要,那就要有人伴。不要勉強自己要自己一個人。因為我們有時候在關係裡面比較能夠看到更多的自己,然後有時候看自己的確是不容易。所以就看什麼方法對自己比較好,不一定要完全靠自己。這樣子。你還有什麼別的想說的?

外化問題

吳熙娟老師:那個外化問題。


外化問題:你不等於你的問題
你是面對問題,思考問題的主人
問題對你的生活的影響是什麼?
你想如何影響問題?
你對問題做過怎麼樣的努力?
問題帶給你什麼挑戰?
經歷問題的你須要如何被陪伴才能帶給你支持?

大家有機會就去看是看到:
自我成長我覺得很重要的也是去看到:你不是問題,但是你是面對問題、思考問題的主人。問題對你的生活的影響是什麼?你想如何影響問題?你對問題做過怎麼樣的努力?問題帶給你什麼挑戰?經歷問題的你須要如何被陪伴才能帶給你支持?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吳熙娟老師:特質支線故事的好奇

吳熙娟老師:特質支線故事的好奇
特質支線故事的好奇
從小長大到現在,你覺得人這個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
這份不容易是怎麼來的?
這份不容易讓你看到自己什麼是以前沒有被自己看到的?
這份不容易為你的成長帶來了什麼?

吳熙娟老師:特質支線故事的好奇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寶貴的特質,可能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一些人是非常勇敢、有些人是好害怕可是還去想辦法活下去。有些人好苦,可是還是不放棄。然後有些人覺得就一定要努力,就是我覺得在生活裡的這些所謂quality,特質的東西,是敘事很珍惜的東西。比較不是去看我們的成就,而是看我們背後的思維是怎麼在陪著我們在生活。
所以我就想到看特質支線故事的好奇,就是作為一個人、作為你在生活的過程裡面有哪樣的品質可以好奇?然後我在敘事裡面常常用的是“你這個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因為我覺得自我成長,對我來講有很多的面相。其中的一個面相需要去發現“你這個人寶貴的地方是什麼?”不只是去看說“我想要怎麼成長?”“我想要達到怎麼樣的一個狀態?”我覺得另外一個也是要跟一路走過來的自己連接,然後去珍惜我們這個人。因為我發現:我們看到自己,會帶給自己成長理多的力量。如果我們看不到自己,我們成長的力量可能會比較薄弱一點。
所以我這些問話,比如說:“你從小到大,你覺得你這個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不去看自己成不成功、也不去看自己賺了多少錢?不看自己念了多少學問。不,我們不看這些主流的尺量。而是你來貼近自己:“哎呀,我活到30歲了、我活到25歲啦!”我不先去看別人怎麼評估我,我先來看看“我這個人其實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或是說我的好朋友很瞭解我,如果去請她說:“我這個好朋友,最不容易的地方。她已經認識我很久了,她最不容易的是什麼?”她會怎麼說?那這個“不容易”是看到自己什麼?一個人能夠吃苦,如果是吃苦的不容易是怎麼來的?然後這個不容易讓你看到什麼,是你以前沒有看到的?因為這樣子的看到可能就是去看到說:沒看到,跟看到會有怎麼樣的不一樣?
敘事很有意思!它努力的方向就是不斷地去陪伴人們去持續地看到以前沒有看到的自己。然後它在問話,不管外是外化的問話、解構的問話、見證的問話,它就是有一個使命:如果說今天我們在做敘事對話,我們就是想想辦法,讓跟我們對話的人不斷地去看到以前沒有看到的自己。所以敘事的問話是不會中斷的,只是有時候因為礙於時間的限制,然後我們需要中斷。不然的話,就是那種願意相信人們其實在對話裡有很多的東西可以持續地被看到。
然後這個不容易為你的成長帶來的什麼?如果你去看了一下,你覺得:其實我挺勇敢的。然後呢,雖然挺多我都覺得我不好,可是我就是勇敢地往前走。那可能就是說:這個“勇敢”的不容易,為你的成長帶來了什麼?
這個講義的問話,我主要是邀請大家不只是中看“自我成長”這四個字而已,還要去追溯自己的歷史,你從小到大你這人最不容易的什麼?然後我覺得看到越多,然後再去看這個看到會怎麼樣陪你再去自我成長?那個是我喜歡的地方。


學員:因為見到吳老師,感覺真的很舒服的!另外一個我特別分享,敘事它是提到人的那種正向力量的。這種給來訪者很大的一種安慰(注:沒聽清楚),職業來說是這一類的事。這樣子自己覺得我(注:沒聽清楚。)
吳熙娟老師:你講很很好!很多的諮詢工作會讓我們怠倦、會疲累。那敘事的諮詢工作:我們怎麼可以如何被個案感動?我們怎麼可以在跟個案工作的時候,看到她故事背後的不容易?願意被他啟發、願意跟他學習,所以比較不會耗竭而且會有力量。覺得“哎呀!這個個案好不簡單啊!如果我是、活在他那樣子的環境裡,我也做不了像他那麼好。”就是很謙卑地去體驗生命。然後個案在你不一樣的很謙卑地見證之下,他也開始緩緩地對自己有一種感覺。所以那是一個溫馨的交流。然後我喜歡說敘事是有能量的交流,我們都會覺得:哇!真好!真不簡單!


敘事會看:一個人悲慘,她是怎麼過日子?一個人在悲慘裡面是怎麼經歷生活的?然後他是怎麼活?活到現在的?他是怎麼去幫助自己?一個人在悲慘裡面,是怎麼還可以微笑的?然後一個人在悲慘裡頭,怎麼還可以去幫助那麼多的人?



這個理念就是在於敘事使你能夠安心地聽別人的故事、然後從中挖掘別人不容易的地方。而且聽自己的故事,挖掘自己不容易的地方,你可以內心有能量,就是我剛才的寬容和忍耐,然後你就會感覺到幸福和快樂。這就是我的感想。

吳熙娟自我成長的暖身練習-敘事個人成長(3)

吳熙娟-敘事個人成長(3)
自我成長的暖身練習
你心目中渴望的自己是什麼?
你怎麼會知道想成為這樣子的自己?
成為這樣子的自己,對你的重要性是什麼?
成為渴望中的自己可能的挑戰是什麼?
你想如何經營這個挑戰?
你想如何陪伴自己成為渴望中的自己?


學員:我覺得自我成長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注:聽不清楚)……每天都有新的感受。挫折、挑戰……內心的創傷……接受,在挫折的時候,而且發現自己小時候的一些創傷吧,慢慢地修復。大概是有一個過程接受。
吳熙娟老師:真好!好像自我成長對你來講也有療愈的感覺哈。哇,真好!你覺得今天去談自我成長,這樣子的說對你來說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員:是這樣的,我聽到熙娟老師的敘事的課程,,就是好奇,我非常感興趣……
一些流派,好奇。
吳熙娟老師:因為好奇是對自己的好奇?
學員:對。
吳熙娟老師:有趣!如果是對自己好奇,是對自己保持一種外化的感覺。(學員:嗯)如果這個蠟燭代表的是你,然後你在好奇它。這是我在敘事的分享裡面,有時候會用蠟燭當自己、有時候會用花當自己。然後我剛剛聽到是你想對自己好奇,對自己很有趣的!我覺得這個很特別!如果這個蠟燭代表的是你,你站在那裡要對它好奇,你想好奇的是什麼?可以陪伴它對自我成長的不同的思考或是往前。你想要好奇的是什麼?這個很有趣!
學員:我想好奇的它是誰?它在想什麼?它最後跟這個世界什麼樣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想知道:怎麼成為自己?這支蠟燭怎麼成為蠟燭的?
吳熙娟老師:那你覺得站在一個距離是對自己好奇,對自己會帶來什麼新的想法?因為有時候我們在想自我成長、自我成長。可是你今天說“嗯,我很好奇我自己!我是誰?我怎麼會對著蠟燭啊?我在想什麼?”這個也是你,但是你在一個距離,因為我覺得這個特特別,這個用這種有距離的方式去好奇,你想對為你去思考那個自我成長會帶來的是什麼?覺得非常好玩!
學員:一邊面是有動力,一個是非常興奮。
吳熙娟老師:哦,興奮!興奮什麼?
學員:(注:不清楚)非常好奇的感覺。
吳熙娟老師:要不要說一下興奮在哪裡?
學員:興奮,主是自我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時候,感覺非常好,對自己有一個重新認為的機會……的體會。(注:聽不清楚 
吳熙娟老師:然後你覺得自己去想自我成長,跟想要對自己好奇“我是誰”,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
學員:不一樣。我覺得好像我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感覺自己好奇和自我成長是一體的東西。

自我成長的暖身練習,其實大家看了之後,如果有興趣,可以跟好朋友或者自己的家人聊一下。如果有機會去喝喝茶、喝喝咖啡、聊一下。我在臺灣我常常跟學生講:如果你們覺得這個對話,你們還沒有機會說過,敘事是要透過說話來建構自己、來瞭解自己。然後可以去喝喝茶、喝喝咖啡,然後去聊這些,每個人都可以帶來新的體會。這種說話帶來那種演化的過程,讓我們可以更靠近我們渴望中的自己。說話其實挺好的!感謝可以說話的我們!當然說話有時候是一種奢侈,因為我們要工作、我們要忙生活,坐下來說話會不容易。我最近會鼓勵大家:越忙越需要說話。我講的說話不是一般的說話,而是貼近自己的說話、貼近關係裡的說話。

吳熙娟老師:支線故事的豐厚

吳熙娟-敘事個人成長(2)

吳熙娟老師:然後支線故事的豐厚在敘事裡面就說:
我們要怎麼去珍惜每一個人的故事,尤其是平日較不被看到的故事。

敘事會去看說:那在要求自己要好之外,這個人是怎麼努力的?那這個人怎麼樣子到現在還沒有放棄?就是看平常比較沒有看的故事、然後是會比較有力量的故事。

你問得好,他就答出來了,然後孩子就有力量。

所以支線故事就是一種透過敘事的思考,怎麼樣讓人們見到以前沒有經驗過的故事?然後敘事相信:不一樣的故事,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力量。

這樣子的支線的豐厚、這樣的力量,會支持人們渴望中的成長:當我們每一個人都慢慢看到以前沒有看到自己或是慢慢去建立以前在關係中沒有體會的關係,都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要去珍惜每個人的地方性故事。所以每一個的故事是重要的。

所以人們要想一想:每個人有哪些支線故事是沒有被看到的?然後那個對自我也會有很多的幫助。

敘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學派-吳熙娟

吳熙娟-敘事個人成長:敘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學派,然後它說故事,很不一樣。它非常珍惜人的聲音、人的想法、人的故事,它的珍惜是透過好奇的方式來瞭解。所以當我在跟人們用敘事做對話的時候,我都會思考:我可以好奇什麼?我可以問什麼樣的問題?讓人們有機會去分享他們也許沒有機會分享的故事。

它不只是聲音、其實它更重要的是理念跟哲學觀。

在美國學的敘事,美國很多男性都在做敘事。然後他們的風格很多種,有的也挺好玩的、有的很有趣。然後就很多元,所以在敘事裡面可以有很多的空間。那對我來講,我就做自己。我講話是這個樣子,沒有辦法用別人的方式表達。我想每個人都用自己舒服、喜歡的方式表達。那我覺得這個就是這個感覺:怎麼樣把把理念表達出來?然後對聲音怎麼表達,這個沒有關係。然後我們的聲音在那裡,我們就帶著這樣的心去跟個案工作。

學敘事的時候,主要思考的是怎麼樣子透過敘事去陪伴個案。敘事它好像不是一個學派,它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是一種哲學觀。然後如果這個思維和哲學觀我們可以跟它整合的時候,對於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會有很大的衝擊,也會有一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