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支線故事的好奇
從小長大到現在,你覺得人這個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
這份不容易是怎麼來的?
這份不容易讓你看到自己什麼是以前沒有被自己看到的?
這份不容易為你的成長帶來了什麼?
吳熙娟老師:特質支線故事的好奇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寶貴的特質,可能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一些人是非常勇敢、有些人是好害怕可是還去想辦法活下去。有些人好苦,可是還是不放棄。然後有些人覺得就一定要努力,就是我覺得在生活裡的這些所謂quality,特質的東西,是敘事很珍惜的東西。比較不是去看我們的成就,而是看我們背後的思維是怎麼在陪著我們在生活。
所以我就想到看特質支線故事的好奇,就是作為一個人、作為你在生活的過程裡面有哪樣的品質可以好奇?然後我在敘事裡面常常用的是“你這個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因為我覺得自我成長,對我來講有很多的面相。其中的一個面相需要去發現“你這個人寶貴的地方是什麼?”不只是去看說“我想要怎麼成長?”“我想要達到怎麼樣的一個狀態?”我覺得另外一個也是要跟一路走過來的自己連接,然後去珍惜我們這個人。因為我發現:我們看到自己,會帶給自己成長理多的力量。如果我們看不到自己,我們成長的力量可能會比較薄弱一點。
所以我這些問話,比如說:“你從小到大,你覺得你這個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不去看自己成不成功、也不去看自己賺了多少錢?不看自己念了多少學問。不,我們不看這些主流的尺量。而是你來貼近自己:“哎呀,我活到30歲了、我活到25歲啦!”我不先去看別人怎麼評估我,我先來看看“我這個人其實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或是說我的好朋友很瞭解我,如果去請她說:“我這個好朋友,最不容易的地方。她已經認識我很久了,她最不容易的是什麼?”她會怎麼說?那這個“不容易”是看到自己什麼?一個人能夠吃苦,如果是吃苦的不容易是怎麼來的?然後這個不容易讓你看到什麼,是你以前沒有看到的?因為這樣子的看到可能就是去看到說:沒看到,跟看到會有怎麼樣的不一樣?
敘事很有意思!它努力的方向就是不斷地去陪伴人們去持續地看到以前沒有看到的自己。然後它在問話,不管外是外化的問話、解構的問話、見證的問話,它就是有一個使命:如果說今天我們在做敘事對話,我們就是想想辦法,讓跟我們對話的人不斷地去看到以前沒有看到的自己。所以敘事的問話是不會中斷的,只是有時候因為礙於時間的限制,然後我們需要中斷。不然的話,就是那種願意相信人們其實在對話裡有很多的東西可以持續地被看到。
然後這個不容易為你的成長帶來的什麼?如果你去看了一下,你覺得:其實我挺勇敢的。然後呢,雖然挺多我都覺得我不好,可是我就是勇敢地往前走。那可能就是說:這個“勇敢”的不容易,為你的成長帶來了什麼?
這個講義的問話,我主要是邀請大家不只是中看“自我成長”這四個字而已,還要去追溯自己的歷史,你從小到大你這人最不容易的什麼?然後我覺得看到越多,然後再去看這個看到會怎麼樣陪你再去自我成長?那個是我喜歡的地方。
學員:因為見到吳老師,感覺真的很舒服的!另外一個我特別分享,敘事它是提到人的那種正向力量的。這種給來訪者很大的一種安慰(注:沒聽清楚),職業來說是這一類的事。這樣子自己覺得我(注:沒聽清楚。)
吳熙娟老師:你講很很好!很多的諮詢工作會讓我們怠倦、會疲累。那敘事的諮詢工作:我們怎麼可以如何被個案感動?我們怎麼可以在跟個案工作的時候,看到她故事背後的不容易?願意被他啟發、願意跟他學習,所以比較不會耗竭而且會有力量。覺得“哎呀!這個個案好不簡單啊!如果我是、活在他那樣子的環境裡,我也做不了像他那麼好。”就是很謙卑地去體驗生命。然後個案在你不一樣的很謙卑地見證之下,他也開始緩緩地對自己有一種感覺。所以那是一個溫馨的交流。然後我喜歡說敘事是有能量的交流,我們都會覺得:哇!真好!真不簡單!
敘事會看:一個人悲慘,她是怎麼過日子?一個人在悲慘裡面是怎麼經歷生活的?然後他是怎麼活?活到現在的?他是怎麼去幫助自己?一個人在悲慘裡面,是怎麼還可以微笑的?然後一個人在悲慘裡頭,怎麼還可以去幫助那麼多的人?
這個理念就是在於敘事使你能夠安心地聽別人的故事、然後從中挖掘別人不容易的地方。而且聽自己的故事,挖掘自己不容易的地方,你可以內心有能量,就是我剛才的寬容和忍耐,然後你就會感覺到幸福和快樂。這就是我的感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